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四川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激发文艺创造活力
时间:2016/4/26 14:28:27

引言:中央一系列深化文艺体制改革的大政方针为四川实践指明了航向,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激励广大文艺家为时代讴歌为人民抒写。省委书记王东明提出了“导向没有变、阵地没有丢、队伍没有散,思想没有乱”的文艺改革总要求, 省政府召开省直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座谈会,明确要通过"补助基本条件、保障基本任务、扶持精品生产、政府采购服务"等四种方式,支持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四川文艺生产力进一步解放,艺术创造力深层次迸发,四川文艺迎来繁荣复苏的春天,呈现出“文艺精品顶天立地”、“文艺活动铺天盖地”、“人民群众欢天喜地”的锦绣画面。

  一、始终以人民为中心,闯出文艺院团生存发展“四川路径”

  (一)大保障:完成文艺院团改革攻坚任务 

  加大艺术创作生产经费的投入力度和送文化下基层的采购力度,创作资金由原来的20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送文化下乡资金由原来的800万元增加到1800万元;加强政府资助、采购力度,2015年为省直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安排资金6252万元,并将1.1亿元纳入2016年预算。同时,精简院团数量创新艺术门类,文艺院团由改革前的63家精简至现在的23家,艺术门类涵盖歌舞、话剧、川剧、京剧、曲艺、交响乐、民乐、木偶、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转制升级解决了长期困扰院团改革发展遗留问题,全面完成了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阶段性工作。

  (二)大联盟:院团旗舰闯市场提升竞争力 

  政府坚定由办文艺向管文艺、服务文艺转向,制定出台四川省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意见,不断增强转制院团发展内生动力,由养人、养机构向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转变。强化社会力量参与,整合全省文艺资源、剧场资源、观众资源成立“四川文化·院团联盟”,吸引13家院团、2所高校及3家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文化传播公司*批加入联盟。改变以往国有院团和民营院团单兵作战的情况,收到“1+1>2”的集团整合效果。四川贫困农业大县泸县将全县 97支农民演艺队整合起来成立*首家“农民演艺中心”从泸州辐射到了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湖北等周边省市,年平均演出1.6万多场次,演出收入近亿元。

  (三)大繁荣:文艺精品扎根沃土登上国际大舞台 

  省委、省政府出资1.5亿元设立省级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投资基金,同时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激励支持文艺人才创作发展。实施“巴蜀名家”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对紧缺人才特别是青年艺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和实施重点作品作者签约制度,建立一批高端专家工作室,推动艺术创作的可持续发展。举办首届四川艺术节,提供展示打磨文艺创作的“阅兵场”,搭建国家重大艺术赛事活动“跳台”,推出了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和“德艺双馨”的巴蜀艺术名家,呈现出四个“前所未有”:一是参与面和题材的广泛前所未有;二是惠民演出的社会反响前所未有;三是剧本交易推介和评论平台成果显著前所未有;四是拉动大众消费110亿元,招商引资签约项目432亿元的四川文化消费月前所未有。院团改制以来,共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30余项国家级大奖。提高文艺开放水平,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需要,打造了一批富有中国特色、四川风格、符合国外观众审美需求的优秀文艺作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演出共60余次,四川文化影响力感召力不断扩大。

  (四)大拓展:走基层惠民生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半径 

  鼓励文艺院团把艺术创作生产与开展惠民演出有机结合起来,把开拓国内外演艺市场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两不误、两促进,文艺院团常态开展文艺进基层等公益演出,以定时定点驻场演出等方式开展 “周日戏聚”惠民演出,“百戏传承”公益演出活动。仅2014年,5个省直院团惠民演出达到400余场,送文化进“新村文化院坝”超过3200余场,观众人数超过50万人次。成都、宜宾等地在*首创“一馆一团一车一品” (即在每个区县文化馆均组建一支以公益型为主的体制全新的文艺演出团体,配一辆流动舞台车,打造一台精品力作),实施“馆团合一、一团两制”、“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管理运行模式,织起了覆盖城乡的文艺服务网络,使之成为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一支“文艺轻骑兵”。全省530家多家民营群众演艺团体,他们走村串户在城乡遍地生花。21个藏区每个县均至少有一支乌兰牧骑演出队长期活跃在地广人稀天寒地冻的高原农牧区,被誉为富民安康的政策演传队和社会稳定剂。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开拓文化旅游市场,发挥资源优势对接旅游市场,探索创新方法提升旅游市场。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在5A级风景区阆中文化古城与社会资金合作打造了大型移动实景歌舞《阆苑飞歌》等一批经典剧目,通过开拓文化旅游融合市场,扩大社会影响,彰显院团改革创新活力。

  二、坚持党的文艺导向,探索文艺繁荣发展的“四川经验”

  (一)党和政府主导是总引擎。四川文艺院团改革发展发展中,始终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每一个阶段成果,都与党的正确领导密不可分。坚持党的领导,是四川文化前进的强劲动力,是巴蜀艺术不断改革繁荣的根本保证。

  (二)政府采购服务是大保障。把改制文艺院团关注时代、关注政治,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创作生产的先进典型宣传、重大节庆活动等题材的文艺作品纳入重点采购目录,在全省乃至*范围的巡演、宣传交流推广,打造四川文艺品牌。

  (三)补足基本条件是新源泉。在我省文艺院团自身造血功能还没有完全成熟的过程中,运转困难,大批合同制演员基本生活困难。省委、省政府帮助解决五个省直文艺院团在职员工午餐补贴等基本条件困难,给予转企改制文艺院团更多的人文关怀。

  (四)保障基本任务是硬支撑。在保证国家、省上下达的基层演出场次任务基础上,补齐政府原来补贴价格和实际成本的差额部分。财政部门会同文化部门深入调查研究确定演出成本费用标准,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补齐缺口,保证省直文艺院团完成基本演出任务后略有节余。

  (五)扶持精品生产是突破口。对获得国家级大奖精品力作给予奖励,出台振兴川剧等激励艺术精品创作生产的扶持政策,对在四川艺术节中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有力地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创新活力,促使四川文艺从高原不断攀上高峰。

  (六)融合开拓市场是试金石。四川文艺院团坚持融合、抱团发展,开拓市场,充分发挥文艺院团自身人才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开拓文化旅游市场。省市(州)县三级院团及部分高校组建院团联盟,整合演艺资源、优化剧场配置,加强交流合作、联合抱团发展,共同培育开发文化演艺市场。(来源:四川省文化厅)


 上一条              下一条
 
主办单位:乐山天地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Copyright©2015 All Rights Reserve
技术支持:大浪科技蜀ICP备12005574号-1